71年出生的吴先生,今年四十六岁,*初在中石油上班,九几年的时候,从单位出来创业,一路过来,经历了很多。2006年,在不经意的情况下,接手了一家足浴中心。2009年,吴先生将足浴中心改成了茶楼,并改名为两壶茶,一直经营到现在。可是,茶楼的生意每况愈下,现在是否经营下去,成了一个难以决择的问题。或许,经营的成败就在他一念之间。
在06年的时候,吴先生接手***********足浴中心,在2009年的时候,这家洗浴中心经过重新装修,正式变成了“两壶茶茶楼”。在谈到为什么要将足浴中心改为茶楼时,吴先生说到,“我发现它不是我想要的。足浴中心,反正在我来看,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非常健康的行业,客人来洗下脚,放松一下。但我不是很喜欢这个行业,从内心上来讲。当时我接这个店的时候,它本身就是这样一个场所,但那两三年,我没有过多的精力来改变它(精力在机械厂上,如今占有机械厂百分之二十多的股份),就让它维持着了。后来改成茶楼,是因为我对茶有浓厚的兴趣,我*大的爱好就是茶。就是基于这样的因素。”
2009年,吴先生将“春暄阁”的整个格局全部打乱,重新装修。之后,就是逐步翻新了,譬如墙纸、硬件设施之类。“我们的硬件设施,也是跟着时代的。我们茶楼里有着两台电脑,WIFI也有,什么都比较齐。当然,我们但在整个工作层面上来讲,还是比较商业,并没有太多体现出它的文化层面的东西。”吴先生回忆道*初的经营模式。
茶楼的经营,在固定下来之后其实并不难,*主要是对于顾客的了解。“在喜欢茶的人的眼里,他们就会喝他们基本熟知的茶。你比如说,乌龙茶,大红袍、铁观音这些,比如绿茶,毛峰、毛尖、碧螺春,等等。这些茶我们基本都有。”
另外,吴先生非常注重茶叶的品质,它总是在一家固定在一家店里进的货,其茶的品质也非常有**。他说,这种经营性质的茶楼,茶叶比我们的好真没有几家。
此外,吴先生的茶楼在格局上为顾客提供了一个很大的公共空间,这是很少见的。“能够拥有像我们茶楼这么大一块的大厅,这么一个公共区域的茶楼其实很少。我为什么要留这么大一个大厅?当时在结构上,我想让人一进门,就让人感觉大气、不压抑、宽敞,这么很大的一个空间,能够让人感觉很放松。这一点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。”
这段时间,吴先生的茶楼还是经营很不错。由于位置比较好,周围的白领在办公室感到比较压抑的时候就到这里来泡杯茶,或者一杯咖啡。换个环境,他会减轻自己的压力。或者他们需要一个松松点的环境来进行商务应酬的时候。特别是夏天,周围的一些小型的公司开个会,或者跟客户讲方案,都看中了吴先生茶楼的大厅,把这些桌子凳子调整一下,做小型报告会议……就这样,两壶茶茶楼的营收在周围客户的支持中稳步渐涨。
近况:消费习惯改变,消费日下
“*近几年,茶楼的生意没有那么好了,跟以往有着很大的差距。”吴先生有些无奈。
“*先是房子的租金压力比较大,一个月是一万五千多。茶楼的固定支出比较大,所以当消费者增加,它的成本其实提高不了很多,*多的不过是多点茶叶成本,消耗点电费。以前生意好的时候,基本上营业额都在七八万多一个月,再差一点也在五六万。而现仅维持在那个时候的一半左右。当然,因为我当时没有这么忙,所以是亲自在打理它,人气也要旺一些,这也有关系。”
以前的两壶茶茶楼有个厨房,顾客到了吃饭的时候,大多会点一份简餐。后来,茶楼的生意一始下滑(14年左右),所以我们简餐这块儿就取消了,到了15年,几乎没有什么顾客点餐了(正是外卖开始兴起的时候),厨房就关了。
而在不久之前,两壶茶茶楼还专门装修出了一个茶艺室。主要是想营造一种艺道的氛围,同时,改变一下我们的服务方式。不过感觉这个方面的客户比较少,不太适合当时茶楼的环境,维持半年之后,又将茶艺室关掉了。
“*初,装修这个茶艺室出来的时候,我没有考虑到我们的消费群体。茶楼是一个公共场合,来往的人群比较杂,有粗犷的人,也有十分具有内涵的人,各种人都有。它(茶艺室)不接轨,各种人群坐在一起之后,我们在中间谈茶艺,它不是很合适。”吴先生这么总结到。
据吴先生自己分析,茶楼经营情况不如以往,有着多方面的原因,大的经济环境、消费意识,等等。此外,吴先生对茶楼的投入精力也不够。
“我们这个茶楼,**次看来,直观上看来,干净还是可以。但从深层次来讲,这样的格调还不是我真正想要的,因为我没有太多精力,如果有精力了,我可以把它布置得更加精致些,能够体现出一些茶文化。我之前有个思路,但现在,确实是精力不够用。”
吴先生一直强调,没有精力放在茶楼上,是茶楼经营不理想的*大原因。当我们问到对于茶楼今天后的打算,他说,“如果有合适的人来接茶楼,能把它转让出去我就转了;如果没得,当然,当我把这块儿的事情理顺了之后,我可能会把它重新装修,还是让它继续做啦。”
两壶茶茶楼是现在大多数茶楼的一个缩影。虽不至于难以为继,但客源都是以前的顾客。现有的经营模式很难吸引到再多新的年轻的顾客前来。当老顾客逐渐流失,茶楼也将难以为继。吴先生也尝试过加入茶艺室之类的一些新东西,但在感到与现有的顾客消费貌似有冲突的时候,就草草地收场。其实,真正的问题还在于:放弃茶楼,还是破釜沉舟去改变现在的经营模式,这其中吴先生充满了犹豫。无论如何,如果不能改变之前的经营规模,挖掘到更多吸引新用户的点,以简单模式运营的茶楼,在不久之后就只能成为记忆。